2016年第3期(总第23期)
CF40-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专题
我国商业银行异化创新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廖岷 郭晓夏
银行信贷出表及其对信用债券市场的影响/谢平 纪志宏 徐忠 邹传伟
国际金融危机后银行监管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与中国实践/李文红
金融监管:G20缺失的中国梦/Nicolas Véron
中国漫长而波折的利率市场化之路:来自美国的经验启示/梁红 余向荣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Richard Cooper
中国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Joseph E. Gagnon
关于汇率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几点思考
中国的受教育水平:成绩不佳/Jacob Kirkegaard
廖岷 郭晓夏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深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类新型业务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以其规模、活跃度和参与度成为参与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部分异化的创新业务和模式完全超越监管边界并不断衍生发展,形成多方参与、结构复杂、业务多样、资金混用的局面,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从低准入标准的授信、发起—分销、理财资金池、同业投资四个维度,比较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异化创新业务和美国过去十多年间的各类金融创新,发现虽然业务模式和形式各异,但本质相似、风险属性趋同,都存在降低授信准入标准、高复杂性、高杠杆率、低透明度、流动性错配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令单体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大;从宏观层面来看,则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抬高了社会总体杠杆率,提升了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而针对这些不审慎的创新,监管当局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总体效果尚不明显,亟需系统性的监管安排和设计。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借鉴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进一步优化监管体系,加强功能监管;强化对于风险的并表监管,控制金融机构总杠杆水平;运用穿透法则,真实反映和披露产品风险;通过持续性的监
关键词:金融深化 异化创新 金融监管
注:作者廖岷系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郭晓夏供职于上海银监局。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谢平 纪志宏 徐忠 邹传伟
摘要:本报告系统研究了2007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围绕银行信贷出表而展开的各类活动及其对信用债券市场的影响,主要观点是: 1.地方政府内生的债权融资需求,2012年以来信贷周转下降,信贷持续增长引致的“四重悖论”,是银行信贷出表的内在原因。 2.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不顺利,银信理财合作、同业业务、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等便成为银行信贷出表的主要渠道,反过来又对信用债券市场产生挤压效应。 3.银行信贷出表中普遍存在对信贷政策、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约束的规避,并派生出表外多层次债权融资活。 4.对表外多层次债权融资活动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并将其纳入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防范流动性风险从银行表外向表内传导。 5.证监会和银监会应停止自建“准债券市场”。 6.发展应急资本、自救债券、优先股等新型资本工具,缓解“四重悖论”,并完善银行风险处置机制。 7.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业务。 8.构建适应金融综合经营的监管框架,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并重,加强监管协调,平衡好风管管控、合规与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信贷出表 信用债券市场 影子银行 多层次债权融资 信贷资产证券化
注:作者谢平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纪志宏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徐忠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传伟系哈佛大学梅森学者。本文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 SFI)内部课题“银行信贷出表及其对信用债券市场的影响”的报告简本。在2016年4月16日的 SFI内部课题评审会上,作者谢平、纪志宏就本文发表了主题演讲。课题报告经过现场评审,并经课题组进一步修改完善。
李文红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从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角度出发,对银行监管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特别是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关系进行反思。第二部分分析了危机后银行监管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降低银行监管对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结果的依赖;二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金融监管框架。第三部分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第四部分讨论了各国在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方面共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银行监管 风险管理 宏观审慎监管
注:作者李文红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监管部主任。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所在机构的观点
Nicolas Véron
摘要:近年来,中国崛起为推动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在监管与治理方面存在明显对北大西洋地区倾斜的情况,直到 2007年这一问题才开始被关注并逐步得到缓解。最近几年中国金融飞速发展,使得国际体系的中心事实上已经开始向中国倾斜。本文认为,一个充分体现中国话语权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需要至少实施三项举措以推进这一进程。第一,相关的国际组织应当自我改革从而增加中国在组织行动中的存在感与重要性。第二,中国与国际体系的进一步融合也是必要的。第三,全球层面的机构创新也可能成为解决一些当前金融监管挑战的方法。
关键词:金融监管 G20 国际组织
注:作者Nicolas Véron系布鲁盖尔高级研究员、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
梁红 余向荣
摘要:2015年底,中国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一个存在各种显性利率管制的时代宣告结束,但中国距离建立起真正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是一个“大陆级”经济体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典型案例。我们试图从美国经验中为中国利率市场化之路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美国利率管制是大萧条遗留下来的产物。然而,美国取消利率管制后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利率市场化不能一放了之。通过回顾美国经验,我们认为中国需要保证监管跟上变化的金融形势、加强监管协调等。中美之间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金融体系仍由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在国有金融机构占主导的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是前所未有的。这意味着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注:作者梁红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供职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本文为作者向2016年“CF40-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提交的交流文章。
Richard Cooper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回顾了在 35年经济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中作出的努力,讨论了近期中国面临的股市动荡问题,以此说明政府在何种程度上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对外国投资者和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列出了货币走向国际化所需的一系列条件。虽然这些条件要求都相当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是详尽的充分条件,最终决定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还是其外国使用者。再次,本文就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历史做了研究,指出它们现今取得的成果更多是特定历史环境所致,而不是它们政府推动的结果。最后,本文阐明了国际货币“成本—收益”分析中的三个误解。同时指出两项与人民币国际化经常一起讨论,但实际上与该话题并不相关的话题,不应混为一谈。本文不做支持或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立场表态,但提醒中国政府,尽量在有清晰认识和目标的前提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成本—收益”分析 美元
注:作者系哈佛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美国前副国务卿。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未经作者审核。
Joseph E. Gagnon
摘要:通过使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有足够的空间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国并非必须与美国货币政策挂钩,除非中国想要这么做。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开放金融市场。中国有着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额,因此在开放金融市场时就拥有足够的空间来持续调控人民币汇率,从而保持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开放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中国需要接受更大的汇率灵活性或者承受外汇储备大幅上涨或下跌的风险。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来说,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比维持稳定的汇率更重要。汇率波动比不恰当的货币政策的伤害更小。中国需要克服对于汇率自由浮动的恐惧
关键词:货币政策 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
注:作者Joseph E. Gagnon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未经作者审核。
摘要: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国际变量,它至少直接涉及两个国家,汇率走势以及相关政策选择还会间接影响其他众多经济体。本文勾勒出了过去半个多世纪汇率政策的历史,希望能够吸取一些基本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一个具有足够灵活度及有限市场干预的汇率机制越来越成为范例。对汇率政策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降低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资金流动的官方限制。这加快了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更为明显。无论是对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来说,过去50年来汇率政策与实践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G20成员国以及TPP潜在成员国中。本文试图提供十点观察。
关键词:汇率政策 金融市场 资本流动 外汇市场透明度
注:作者Edwin M. Truman系美国财政部前助理部长,PIIE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未经作者审核。
Jacob Kirkegaard
摘要: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形成和该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密不可分。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间的经济增速惊人。这种高增长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投身到工业以及全球化产业中,从而带动生产力大幅提升。但是,中国的 GDP增长和其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增长不相称。总体来说,根据国际比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并没有反映在劳动力教育水平方面。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教育水平
注:作者Jacob Kirkegaard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未经作者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