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期(总第16期)

发布时间:2015-04-27 10:41:00
简介:
作者:

专题
金融周期看经济 /彭文生

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经济蓄势/诸建芳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中期走势分析/郑京平

CF40&NRI中日经济学家2015学术交流会
中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转型 /吴敬琏

从比较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经济“新常态”/青木昌彦

2015年中国经济:挑战与前景/余永定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关志雄

国际金融
中国企业外债知多少/缪延亮 张宇 何欣勇

宏观经济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与推进策略/姚洋 徐高

也谈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程漫江 叶丙南


金融周期看经济
彭文生

  摘要:本文超越存货调整、产能利用等短期波动因素,注重经济运行中相对慢节奏变量,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试图为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读。主要观点是,我们应该从金融周期,而不是一般经济周期的角度(比如短期的经济增长、通胀、利率)来看待近期的经济和市场的变化。
  关键词:金融周期 土地 房地产

  注:作者彭文生系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全文链接


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经济蓄势
诸建芳

  摘要:2015全球经济分化加剧,美国独领风骚。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预计增速将回落至7.1%。政策全面宽松,改革料将落地。中国经济正在蓄势,后遗症消退中孕育新的积极因素。预计未来行业格局渐变,六大产业群可能成为新的主导力量,金融资产需求快速提升。
  关键词:经济分化 政策宽松 改革

  注:作者诸建芳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写作时间为2014年12月。

全文链接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中期走势分析
郑京平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期年均经济增长可大致保持在6%-8%。认清形势积极应对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中期走势 应对建议

  注:作者郑京平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全文链接


中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转型
吴敬琏

  摘要:目前在中国,普遍认为新常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另一个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其中的第一个已经成为事实,第二个却还有待实现。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提出整整20年,之所以至今未能实现,是因为存在体制性的障碍。
  关键词:改革模式 新常态 体制性障碍

  注:作者吴敬琏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野村综研金融市场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日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由本刊编辑部整理,经作者审核。

全文链接


从比较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经济“新常态”
青木昌彦

  摘要:由于库兹涅茨效应的减退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开始转向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要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在于在人力资本积蓄的同时,进行企业经营和治理的改革。
  关键词:库兹涅茨效应 人口红利 公司治理 全要素生产率

  注:作者青木昌彦系斯坦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野村综研金融市场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日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由本刊编辑部整理,经作者审核。

全文链接


2015年中国经济:挑战与前景
余永定

  摘要: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似乎不是暂时的、波动性的。如果基于这个观点,现在政策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是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同时忍受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不要把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视为坏事,日本在70年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率 日本经验

  注:作者余永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在CF40&NRI中日经济学家交流会上的演讲,由本刊编辑部整理。

全文链接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关志雄

  摘要:中国在过去30年的高增长期中,由于具备了剩余劳动力、后发优势、人口红利这三个有利条件,实现了9.9%的年均增长率。但2011年后,剩余劳动力和人口红利这两个优势几乎同时消失。劳动力匮乏,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一靠创新,二靠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从低效领域转向高效领域。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后发优势 人口红利 创新

  注:作者关志雄系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野村综研金融市场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日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由本刊编辑部整理,经作者审核。

全文链接


中国企业外债知多少
缪延亮 张 宇 何欣勇

  摘要:2015年初深圳佳兆业公司的外债违约事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投资者对我国企业外债风险的担忧加剧。但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我国企业外债的整体规模说法不一。全面测算企业外债规模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基于彭博系统(Bloomberg)建立了较全面的企业海外借债数据库。对比当前登记外债、国际投资头寸等统计,我们认为可将国内银行海外机构及其他机构海外融资公司的借债一并纳入统计,从更宽口径观察、分析企业的外债风险。据此测算,截止2015年1月,我国企业债券及贷款的外债规模约7000亿美元,加上贸易融资等其他登记外债,外债总规模约1万亿美元。企业外债占我外汇储备仅25%,整体风险可控,但房地产和钢铁行业海外举债较多、借债成本较高,需防范相应风险。
  关键词:企业外债 债务危机 国际收支统计

  注:作者缪延亮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高级顾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高级执行董事;作者张宇与何欣勇供职于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与个人。

全文链接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与推进策略
姚洋 徐高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速。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来审视,我国利率市场化之所以引发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主要原因来自实体经济中大量存在的利率不敏感资金需求主体(例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也模糊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加大了市场的扭曲。归根结底,这正如其它一些国家所经历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因为前提条件尚未就位,因而难见全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财税改革

  注:作者姚洋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徐高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课题组成员包括:林念、王艺伟。

全文链接


也谈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程漫江 叶丙南

  摘要: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是在促进结构转型和应对周期调整之间艰难寻求平衡。2015年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主动适应并引导经济新常态。通货紧缩与信用收缩风险相叠加,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未来中国货币当局需要高度关注的风险因素。面对国内外变化的环境,利率、汇率和准备金率及其如何组合仍然是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基本抉择。从更宽广的宏观层面看,一个适应当前形势的综合的货币政策也只是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货币政策 新常态 通货紧缩 蒙代尔三角

  注:作者程漫江系中银国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叶丙南供职于中银国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