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期(总第15期)

发布时间:2015-02-27 10:50:00
简介:
作者:

专题
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纪志宏

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措施/苗长兴

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视野及政策效应分析/张燕生

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沈建光

宏观经济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许宪春

改革实践
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发展探索/李伏安

国际金融
人民币之鲤的SDR龙门/鲁政委 郭嘉沂

金融实务
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反思——兼论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敏感性的平衡/刘春航

从富国银行看大银行如何提供小微金融服务/温信祥

中国的信用利差为什么这么高?/林采宜 张超


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
纪志宏

  摘要:尽管适度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但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先后已有4次较为严重的大面积产能过剩,可谓“屡犯屡治,屡治屡犯”的痼疾。  
  本文通过对产能利用率的纵向和横向对比,梳理出衡量产能利用率的绝对和相对指标;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分行业、分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影响因素及其风险作了实证分析,并对产能过剩的治理思路、方法提出了建议。主要结论是: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屡屡发生的持续性、普遍性产能过剩,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正常周期波动,主要源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妨碍市场机制有效出清过剩产能,是传统体制下粗放型增长方式弊端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化解过剩产能必须从过去简单的数量增减和转移,转变到提质增效、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上来。按照搞对价格、公平竞争、创新驱动、强化约束的总体思路,着力健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的市场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发挥金融市场定价、风险管理以及融资功能在治理产能过剩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能过剩 新常态 市场机制 金融创新

  注: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内部课题“我国产能过剩风险评估及化解”的部分成果,课题报告经CF40组织专家评审。课题负责人纪志宏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课题组成员包括:纪敏、王新华、牛慕鸿、牛少峰、方悦平、戴赜、魏磊。

全文链接


化解产能过剩途径和措施研究
苗长兴

  摘要:本文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为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这一轮产能过剩发展情况、特点趋势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途径和措施。主要结论是:目前我国这一轮产能过剩受国际金融融危机的影响,适逢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比较优势转换的结构调整阵痛期,具有涉及行业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化解难度大的特点,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原因,也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诸多深层次、非市场因素。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治标当前主要是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扩大国内消费、推动企业“走出去”等优化存量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治本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市场主导的行业准入、公平竞争、创新发展、顺利退出、监测预警等长效机制。
  关键词:产能过剩 结构升级 长效机制

  注:本文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开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部分工作成果,执笔人苗长兴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主要工作成员包括冯飞、舒朝晖、唐军、张志分、冯欣等。

全文链接


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视野及政策效应分析
张燕生

  摘要:全球经济失衡是形成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外因。自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有三个重要时期值得深入探讨,分别是: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2年以后经济下行时期。本文分析了三个时期的政策应对措施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提出应在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产能调整。
  关键词:产能过剩 经济失衡 政策应对 走出去

  注:作者张燕生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全文链接


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
沈建光

  摘要: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已经十分严峻,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已不仅仅是周期性因素所致,制度性困扰更是问题症结。因此,如果仅靠政府调控,只能使问题短期内有所缓解,若要最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还需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坚持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GDP挂帅的地方官员提拔体系,加快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严格破产退出制度,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等等。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经典理论所言,中国若要走出产能过剩困境,或不可避免的需要迎接一场“创造性破坏”。
  关键词:产能过剩 改革 创造性破坏

  注:作者沈建光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全文链接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
许宪春

  摘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之所以对其进行修订,是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运行的新情况。修订的重要概念包括知识产权、经济所有权、雇员股票期权、市场租金法等。这些修订将有利于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劳动者报酬。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修订 发展方式转变

  注:作者许宪春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全文链接


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发展探索
李伏安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机构出现,立足于不同的功能定位,满足居民和企业不同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成为主流金融业态,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这不仅是居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带来的机遇,企业自身通过金融手段加强自身管理、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非银行金融机构要立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实现转型发展。
  关键词:非银行金融机构 新机遇 转型

  注:作者李伏安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部主任。

全文链接


人民币之鲤的SDR龙门
鲁政委 郭嘉沂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猛,这种态势为2015年人民币最终加入SDR货币篮子带来了希望。本文首先对SDR进行简要介绍,之后回顾了三套SDR评价体系,分别为:基于出口的标准(EC)、自由使用货币标准(FU)以及储备资产标准(RAC)。根据IMF的相关标准,如果我国希望在2015年进入SDR货币篮子,应尽快宣布解除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此外还需要:(1)显著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可通过推进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货币互换的货币当局宣布人民币进入外汇储备来实现;(2)显著提高外汇即期和衍生品的交易量排名,必须通过切实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来实现,要求把扩大人民币中间价日间波动幅度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特别提款权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弹性

  注:作者鲁政委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郭嘉沂供职于兴业银行。

全文链接


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反思——兼论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敏感性的平衡
刘春航

  摘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巴塞尔委员会主导制定的国际银行监管框架已经越来越复杂。复杂性的上升,既是应对日益复杂的银行体系的需要,也是巴塞尔委员会追求监管框架的风险敏感性的结果。复杂的监管体系带来了规则实施不一致、监管要求不可比性、监管有效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国际银行监管规则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针对该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对当前的国际银行监管框架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基本肯定了当前的规则制定思路,但提出应当追求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敏感性的平衡,避免规则过度复杂,解决不同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关键词:巴塞尔III 银行监管框架 监管反思

  注:作者刘春航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局长。

全文链接


从富国银行看大银行如何提供小微金融服务
温信祥

  摘要:世界市值最大银行富国银行的实践表明,只要操作方法正确,风险很高的小微企业贷款也可以变成大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富国银行的经验恰恰说明大银行也能很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还处于亏损状态,小微企业贷款如果按照传统信贷模式操作无疑风险较高,但富国银行通过评分卡、免担保等金融创新,把小微企业贷款变成了极具价值的投资和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应学习富国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经验,通过认真研究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富国银行 小微企业贷款 金融创新

  注:作者温信祥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本文只代表作者学术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全文链接


中国的信用利差为什么这么高?
林采宜 张 超

  摘要: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明显偏高,并呈现出与利率债利率正相关的现象。这种独特的现象与我国债券市场独特的投资者结构有关。债市零违约的打破,对市场的冲击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层面,并不会导致信用利差均值的大幅扩大。随着改革的顺利推进,存贷款利差过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偏高的现象将得到改善,信用利差均值可能逐步缩窄。
  关键词:债券市场 信用利差 信用溢价

  注:作者林采宜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作者张超供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公司。

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