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期(总第12期)
改革实践
加快构建规范透明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潘功胜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研究 /魏加宁 等
“沪港通”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预期影响评估/巴曙松
CF40-PIIE-Bruegel中美欧学术交流会专题: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金融危机五年后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朱光耀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林毅夫
结构性因素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马 骏
中国经济与金融风险/黄益平
改革和重构之下的中国经济/李稻葵
不可轻言全球经济长期停滞/黄海洲
中国经济改革和增长前景/Nicholas Lardy
脱离债务: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信贷密度/Nicholas Borst
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挑战及其政策选择/Zsolt Darvas
突破低通胀: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清单/Guntram Wolff
IMF七十年:评估与展望/Arvind Subramanian
CF40-NRI中日学术交流会专题: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分析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去泡沫化/高善文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关志雄
金融实务
银行同业业务与金融不稳定:传导机理与风险监管/张晓朴
互联网金融理论、实践与监管/范文仲 等
宏观经济
从资源结构看中国经济转型/林采宜 时伟翔
潘功胜
摘要: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以发债为主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需要做好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债券发行、使用、偿还主体保持一致,通过完善立法、强化财政纪律和健全金融市场,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 发债 风险约束
注:作者潘功胜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本文为中国农村金融论坛内部课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发起。作者潘功胜系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包括纪志宏、王宇、纪敏、唐滔、李健强、孙彬、杨丰、牛慕鸿、袁鹰。
魏加宁 等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不仅涉及财政体制、金融体制,还牵涉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政务公开、财政透明等,解决起来十分复杂。本文研究了国际上应对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不同做法,在此基础上,就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了近期、中期、长期三种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化解 国际经验 对策
注: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内部课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与新型城市化融资”的中期报告压缩稿。课题负责人魏加宁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课题组成员包括李娜、唐滔、朱太辉、杨坤、赵伟欣。
巴曙松
摘要:本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同通道进行了对比,认为“沪港通”南向直通车效用将大于北向直通车的资本流动;同时,目前监管制度风险可控,但下一步应在投资标的、额度、监管等方面继续深化推动相应的金融改革。
关键词:沪港通 资本流动
注:作者巴曙松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刘辉、杨思乐、吴达、王超、季勇、沈长征、张信军、周星果、宋昕、谌鹏等均参与了讨论,在此谨致谢意。
朱光耀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正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但此次复苏非常缓慢,且其不确定性、脆弱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二战后历次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过程。全球就业形势严峻,与全球经济增长形势不相匹配;利率处于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发达国家在推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面临通缩压力;新技术革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力提高缓慢;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改革,美国有待承担起应负的大国责任。
关键词:缓慢复苏 就业 全球经济治理
注:作者朱光耀系财政部副部长。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林毅夫
摘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必然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但是,近期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而在外部的周期性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反周期的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由于美欧日发达经济增长疲软的新常态可能长期化,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必须更多地依赖内需来拉动,但我不同意中国的增长模式应该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拉动型。中国作为中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高的投资机会和增长潜力,也拥有充足的投资资源,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中国就有可能在未来一、二十年维持7-8%的增长。当然,要发挥这种潜力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解决双轨制遗留下来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经济 转型 外部性 投资
注:作者林毅夫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马骏
摘要:本文构建以一个两部门新凯恩斯DSGE模型,分析了劳动人口下降、环境成本上升、消费模式转型及非国有企业占GDP比重上升这四个结构性变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模型模拟结果,在今后17年中(2014-203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萎缩会累计降低GDP 水平13.5%,环境成本上升对GDP水平的负面影响累计为4.2%,消费倾向由商品向服务的转变会累计降低GDP水平5.1%;而改革因素(定义为非国有企业占GDP比重从目前的70% 上升到2030年的85%)则会将GDP水平累计提升6.5%,因此部分对冲其他结构性因素对增长的负面影响。如果假设目前的经济增长潜力为7.5%,则上述结构性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是今后17年的年均增长会减速度到6.9%。我们的结论是,只要改革有足够力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完全可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
关键词:结构性变化 改革 中等收入陷阱
注:作者马骏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系马骏与洪浩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黄益平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符合预期的,我们容忍增长放缓的目的是为了转向新的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综合性的金融改革其实也是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长期来看,相对较高、可持续的增长潜力依然是可期的,但是增长速度在有所回升之前还将经历进一步放缓的过程。
关键词:增速放缓 可持续 金融改革 增长潜力
注:作者黄益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李稻葵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五个特点:经济增速在放缓,贸易增速放缓,个人消费基本持平,房地产投资的增速降低,出现去杠杆化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减少监管和反腐、中央政府的公共财政扩张政策及灵活的支持债务重组的货币政策。从2013年至2015年,我们有三年的调整期,如果我们能够将三件事落实到位,那么经济可能重新回到快速发展轨道。第一是去杠杆化及整理金融秩序;第二是建立商业和改革新秩序;第三是城镇化。
关键词:中国经济 新特点 前景
注:作者李稻葵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本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经作者审核。
黄海洲
摘要:2008年全球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少国家就业增加非常缓慢,导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将长期停滞。对全球经济下此结论依据不足,虽然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遭此厄运。从金融结构来看,危机后,美国的金融系统去杠杆化过程已经完成,家庭负债在减少,企业现金流充裕;欧元区去杠杆化过程路途遥远;新兴市场危机后金融系统、家庭、企业甚至政府的债务水平都在增加。从实体经济结构来看,美国有五大优势,各种成本较低,而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劳动力成本增加、金融成本增加、去全球化等挑战;从政策空间与改革推动力来看,美国政策空间最大,但改革动力不足;欧元区政策空间有限,但一体化进程将带来新的改革红利;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政策空间较小,但改革动力较大。美国、中国和印度可能引领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停滞 金融结构 实体经济结构 改革动力
注:作者黄海洲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销售交易部负责人。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Nicholas Lardy
摘要: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较低。中共三中全会期间提出采用市场导向的存款利率自由化和消除自然垄断之外的国家垄断,这些改革措施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驱动力。中国过去信贷拉动的增长路径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但金融危机并非不可避免。中国需要放缓其信贷增长。与此同时,如果存款利率放开,而服务业等之前国有垄断的产业向私人投资开放,更多的资金就会流向私有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是国有企业的二倍以上,这种信贷再分配将加强中国的增长潜力,并使中国在逐步降低投资依赖的同时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
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 信贷再分配 存款利率自由化
注:作者Nicholas Lardy 系PIIE 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
Nicholas Borst
摘要:从2007年之后开始,中国的外部盈余开始下降。同时,投资仍在增长,依赖信贷为这些投资提供资金的情况愈发明显。考虑到当时与投资相关的GDP总量已经极高,向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的转型就更加值得关注。与此相关而增加的借贷让中国的信贷占GDP比在之后的五年中一路高涨,给金融体系带来了相当的压力。降低这些风险意味着信贷增长速度需要下降到一个可持续的程度上。降低信贷增长不代表经济增长也需要减速,成果转型的关键在于降低经济增长的信贷密度。这要依靠降低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的重要性、改善信贷分配、增强股权融资对企业的吸引力来完成。这些改革可以在不给经济增加相对负债的前提下,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 信贷密度
注:作者Nicholas Borst 系PIIE 助理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
Zsolt Darvas
摘要:总体而言,我认为对欧盟区的评论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欧洲经济箫条比我们料想的更严重,另一方面,在欧盟区经常帐户还存在赤字,危机之前,其他地区的金融一体化也非常脆弱。我们现在进行结构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欧元区各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欧洲人民对民主的满意度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并由此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相应的政策选择包括,一是南欧国家应该调整财政政策,二是建立欧元区的良好环境,三是应该更好地使用欧盟的合作体制。
关键词:萧条 经常账户赤字 结构性改革 民主满意度
注:作者Zsolt Darvas 系Bruegel 高级研究员。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未经作者审核。
Guntram Wolff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欧洲央行(ECB)面临的困境和突破低通胀水平的必要性。ECB的通胀预期已经下降至远低于其目标水平。ECB未能提早采取措才施酿成错误。传统政策措施不太可能显著改变通胀动态。因此ECB需要开始购买资产。我们建议其以每月350亿欧元规模购买ESM/EFSF/EIB债券、公司债券和ASB的资产组合,不建议购买国际证券因为这违反国际承诺。
关键词:欧洲央行 通胀预期 资产购买
注:作者Guntram Wolff 系Bruegel 研究所所长。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作者与Grégory Claeys、Zsolt Darvas、Silvia Merler 共同完成。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未经作者审核。
Arvind Subramanian
摘要:2008-2012年危机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挥的关键作用不仅使其脱离了被人遗忘的边缘,还激起了在未来开展系统性改革的雄心。不仅是全球失衡,在一些有大型经济体参与的市场效率改善中,IMF的建树也屈指可数。历史上的情况更差。IMF曾要求其成员国实行汇率盯住制,在协商后才能改变汇率,但很多主要成员国忽视这一要求,该现象曾一度导致IMF声名狼藉。展望IMF的未来:改变还是维持现状?
关键词:国际货币合作 储备货币 紧急融资人
注:作者Arvind Subramanian 系PIIE 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提交的交流论文,原文为英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翻译。
高善文
摘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密切的关注。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来看,在2007-2011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存货和总资产,相比于营业收入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房价也在迅速攀升,这意味着房产市场的泡沫化。但是,2011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了去存货、去泡沫化的过程。这种调整在短期内会造成一些阵痛,通过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融资的房企的违约风险会大量暴露。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存货 去泡沫化
注:作者高善文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关志雄
摘要:根据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房价比这两个指标,可以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达到泡沫状态。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历的泡沫经济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总的来说,中国可以利用有利条件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陷入长期低迷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 房租房价比 泡沫 经济调整
注:作者关志雄系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张晓朴
摘要:银行同业业务有可能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案例,它给中国金融生态和金融结构的演进带来了一定冲击。本文从银行同业业务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谈起,分析了同业业务影响金融稳定的六方面微观风险和六方面宏观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Calico机制”)。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同业业务监管的重点是回归已有的审慎监管框架。从根本上看,同业业务的有效治理有赖于三根支柱:改革放权、整肃规范、调整激励。
关键词:银行同业 金融稳定 审慎监管
注:作者张晓朴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本文为个人看法,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意见。文责自负。
范文仲 等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管显得愈发重要。世界各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都有本国的特色,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为了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监管者应该寻求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国际实践 监管
注:本文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内部课题“互联网金融理论、实践与监管”的中期报告成果。课题负责人范文仲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课题组成员包括蒋则沈、郭宇航、周特立、董辰珂。
林采宜 时伟翔
摘要: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调整是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机制性全面变革,其发展进程取决于教育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产业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从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教育结构等影响转型的关键因素出发,结合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瓶颈的制约,多角度分析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经济转型特征。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低学历就业人数减少,高学历、高工资、高消费的就业模式越来越突出。教育与就业、总和生育率变化和代际顺承构成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自然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 城镇化
注:作者林采宜系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时伟翔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