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总第11期)
专题
大国汇率政策选择:超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度思考/管涛
利率市场化于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之影响 /何东 王红林 陆尚勤
加快实现既定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标/张斌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利差/高善文
国际金融
经济成长、汇率和房地产: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钟伟 魏伟
改革实践
中国偿付能力监管改革/陈文辉
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战略/祁斌 高小真 查向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特征和制度创新/宋洪远 赵海
金融实务
从网络经济学视角看互联网金融/孙明春
金融大数据的战略与实施/武剑
管涛
摘要:本文对下一步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建议,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我国应该对内平衡优先,将汇率政策作为次要政策,将其还原为政策工具,当作经济运行的结果而非目标。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摆正汇率政策的位置,相信却不能迷信市场。一方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和双向资本账户开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有效性。
关键词:大国经济 汇率政策 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 均衡 失调 超调
注:作者管涛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本文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和单位的意见。文责自负。
何东 王红林 陆尚勤
摘要: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从以数量工具和目标为主转向以价格工具和目标为主。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利差有可能扩大,这会如何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本文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有效实际汇率基本接近其均衡汇率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和对汇率市场进行不可预测的干预来影响市场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央行可以通过改变一直以来实行的资本“宽进严出”的政策,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风险分散型个人证券投资,引导资本账户资金流向和成本,让跨境资本真正地双向流动起来,来化解汇率升值压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总体来说,作为一个需要有独立货币政策的大国,中国资金的价格,应该从目前“利率波幅大、汇率波幅小”转向“利率波幅小、汇率波幅大”。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汇率 跨境资本流动
注:作者何东系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王红林、陆尚勤就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文章内发表的意见及作出的分析均为作者的个人意见及分析,并不代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意见。
张斌
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保持了趋势性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相对稳定。本文揭示了这两个特征背后的原因,分析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的主要缺陷,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汇率体制 均衡汇率 货币篮子
注:作者张斌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高善文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当前的利率市场化状况,并以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为前提,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利率市场化模型。模型暗示,假定银行信贷需求和信贷结构不变,管制放开将带来银行存款利率的上升、存款数量的增长、贷款利率的下降以及银行利差的收窄。以对保本理财市场和大额协存市场利率数据的观察为基础,并考虑货币基金发展对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本文粗略估计,利率市场化也许使得银行利差收窄100BP左右。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抑制 银行利差收窄
注:作者高善文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钟伟 魏伟
摘要:经济成长和汇率变动显著影响一国的房地产行业,如果将经济成长分为高速期、平稳期和成熟期,则通常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房地产也将经历快速扩张,在经济增速区间变换时,房地产的波动尤其剧烈。本币汇率波动往往和一国的经济增速和发展战略相关,通常在汇率升值期,房地产也因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也呈价格上升;在汇率贬值时则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在进行增长、汇率和房地产的国际比较之后,我们观察中国增长经济增速调整,和人民币汇率迫近均衡汇率,可预判中国房地产可能处于从高位平台向趋势下行的初始点,这需要我们对增长政策、汇率政策和房地产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经济成长 汇率波动 房地产泡沫
注:作者钟伟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教授、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伟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博士生。
陈文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在防范风险、促进保险市场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前面对国内和国际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的发展形势,建设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是重大而迫切的现实任务。本文探讨了偿付能力监管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监管实践,研究了国际偿付能力监管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的整体框架和技术原则,并介绍了偿二代建设的工作进展。
关键词:偿付能力监管改革 三支柱 风险导向 中国特色
注:作者陈文辉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 内部立项课题“中国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报告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专家评审。
祁斌 高小真 查向阳 等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是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成长为一个在制度安排、交易规则、监管方式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并适应中国国情的资本市场。然而,同成熟市场甚至某些新兴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的质量、效率尚有待提高,依然相对封闭,许多制度规则须进一步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和新形势,以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发展战略目标,资本市场现有的开放程度已不能满足其自身和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 国际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际化的主要手段。现阶段应当立足于对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认识,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举、以开放促改革的战略原则,制定和实施更为长远、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并加快实现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资本市场 对外开放 国际比较 战略
注:作者祁斌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业务监管部主任;高小真、查向阳等就职于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本文选自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共同完成的课题《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化战略》。研究报告具体由祁斌、高小真、查向阳、姚远、殷索亚、冯丹荔、王化、乔菲等同志执笔。
宋洪远 赵海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处理好各类主体间的关系,发挥各类主体的比较优势,根据各类主体的功能定位把握好发展方向,积极创新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规模经营 家庭经营 土地制度
注:作者宋洪远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海就职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内部立项课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部分成果,课题报告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专家评审。
孙明春
摘要:本文从网络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依托其电子商务或社交媒体网络、对其客户所提供的附加服务。由于“网络效应”所产生的巨大威力,那些积聚了海量客户的互联网平台往往可以轻松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并迅速扩张金融业务。然而,由于网络效应常常导致“赢者通吃”的现象,估计未来仅有少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生存,而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平台都会是昙花一现。鉴于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业务的本质,对它的监管也应该秉承与传统金融监管一致的原则与框架。监管部门应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放松金融管制,给传统金融机构松绑,而不是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扼杀于襁褓之中。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网络效应 信息不对称 两边市场
注:作者孙明春系上海博道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及高级合伙人、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
武剑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这对我国的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应当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要从战略和实施两个层面,积极推进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使之迅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的特点、趋势和影响,探讨了金融大数据应用的总体战略,并结合大数据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 战略转型 实施策略 互联网金融
注:作者武剑系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