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总第10期)
专题
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廖岷
从“园丁式监管”走向“大数据监管” ——对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特征与监管模式创新的思考 /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研究院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变革与坚守/李仁杰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判断和管理建议/蔡洪波
金融混业形势下的监管挑战/林采宜 薛尔凡
改革实践
绿色金融政策和在中国的运用/马骏 施娱
市场化背景下发行制度改革需要谨慎前行/李迅雷 李明亮 陈久红
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问题、路径与过渡期政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的思考/宋国良 刘志丹 黄大康
金融实务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刘丽娜
理论前沿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逻辑/瞿强 王磊
廖岷
摘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出现了不少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是针对金融本质的革命。本文通过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特殊性的分析,指出应客观看待当前取得的发展成绩,并提出了完善对其监管的总体建议,即遵循线上线下一致的基本原则,建立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两大支柱,构筑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市场纪律约束和监管机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三道防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 竞争战略 金融监管
注:作者廖岷系上海银监局局长。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感谢郭陆健为本文所做的文字整理和材料收集工作。
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研究院
摘要: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已成趋势。在互联网金融中,尽管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依旧存在,但一些有别于传统金融的现象已经呈现,诸如货币去纸化、金融平台数据化、金融服务分子化和碎片化,以及金融系统去中心化等,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纳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蜕变性、多样性和进化性等特征。有鉴于此,目前以“产品逻辑+机构逻辑+分业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迫切需要做出调整。我们认为,监管机构需要与行业组织、互联网金融企业、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道,共同构建一个良性监管机制。我们建议监管机构采取“园丁式监管”模式,以“包容性”和“底线思维”来防范风险、以“自然选择”来促进效率提升、以“适时修剪”来规范行业运作,逐步过渡到“大数据监管”模式,即围绕数据的生成、传输和使用等环节,采取实时和互动方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园丁式监管 大数据监管
李仁杰
摘要:本文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潮流,指出了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相应学习革新之处;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需要以金融历史中有效的经验原则为指导;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给金融秩序与安全带来的挑战,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变革 坚守 挑战 建议
注:作者李仁杰系兴业银行行长。
蔡洪波
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以及推动普惠制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界定,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和路径、对金融改革的促进效应以及监管必要性等进行了研判,从监管层面、自律层面、市场配套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机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监管 行业自律 治理机制
注:作者蔡洪波系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林采宜 薛尔凡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下,中国金融业已从严格分业向综合经营过渡,不同金融行业业务交叉与跨业融合逐步深化,既有分业(机构)监管体制已难以适应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为外部特征的金融混业格局。如何寻求一个适应当前金融发展阶段的监管体制框架成为各方日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混业经营 金融监管
注:作者林采宜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薛尔凡系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学生。
马骏 施娱
摘要:要实质性地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今后五年内中国在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投资应该达到平均每年两万亿人民币左右。但目前的体制无法将绿色项目的巨大外部性内生化,因此难以对绿色投资提供足够的激励机制。本文在研究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思考框架和九条具体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1)考虑成立绿色银行,以绿色债券为主要融资来源;2)完善财政贴息机制,鼓励绿色贷款;3)银行和评级公司在评估中引入环境风险因素,建立绿色信贷体系;4)建立公益性的环境成本信息系统,为决策部门和全社会投资者提供依据;5)在更多的领域实行强制性绿色保险;6)加快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7)建立上市公司的环保社会责任规范和信息披露机制;8)成立中国的绿色投资者网络,建立投资者社会责任体系; 9) 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偏好。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投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
注:本文是博源基金会和能源基金会支持的“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研究项目的一个子课题报告。作者马骏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为作者个人意见,施娱系德意志银行分析员。作者感谢黄超妮、张庆丰、Daniel Zhu 、Richard Mattison、Calvin Quek、何迪、赵立建、黄剑晖、杨姝影、阎庆民、魏加宁、张承惠、刘丽娜、王建盛、纪敏、白重恩、Simon Zadek等专家的意见和帮助。
李迅雷 李明亮 陈久红
摘要:本文对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新股开闸后暴露的问题是资本市场本身制度设计缺陷和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所导致的。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市场化也是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新股发行制度必然走向注册制。最后,对如何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提出了系列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发行制度 市场化 注册制 老股东
注:作者李迅雷系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明亮系海通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陈久红系海通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
宋国良 刘志丹 黄大康
摘要:2013年11月,证监会高调启动注册制改革,新股发行机制改革成为政府及业界颇为关注的话题,未来我国究竟是走向注册制或是保持当前的核准制,直接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比分析国际两种常用股票发行制度的优劣,同时总结了我国各阶段股票发行机制的特点以及经验,进而从发行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角度对我国新股发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瓶颈进行探讨,综合分析给出过渡期的政策建议并进行了中国特色的注册制探索。
关键词:注册制 核准制 国际比较 过渡期政策
注:作者宋国良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刘志丹、黄大康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刘丽娜
摘要:始于2005年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实践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一些特点。在额度管理和审批制下操作,以优质对公贷款为基础资产,通过较为简单透明的交易结构设立的过手型资产支持证券是目前试点中最为普遍的模式。此种模式具有审慎、标准化优点的同时,市场化程度和对投资者吸引力较为有限。近年来,以信贷资产出表为目的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增长,在监管套利和风险积聚的同时,亦反应了当前证券化试点运作方式和规模水平无法满足规模巨大的盘活存量需求的潜在问题。结合国际的经验教训,我国资产证券化应在未来2-3年内逐步实现市场化、常规化发展;“疏堵结合”,推进信贷流转阳光化逐步替代不规范的“类资产证券化”;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构建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监管框架。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试点实践 政策建议
注: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内部立项论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政策”的部分成果,课题报告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专家评审。作者刘丽娜就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业务监管部,本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感谢银监会创新部丁鹿、唐立,银行二部杨硕对本报告的贡献。
瞿强 王磊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并从制度供给和需求这一角度解释了开发性金融的内在理论逻辑:我国处于转型之中的经济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决定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经济职能,由此形成了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业务,成为开发性金融的需求;国家开发银行利用政府的组织优势、我国的高储蓄率和地方政府竞争制度,进行了一些基于市场的金融创新,成为开发性金融的主要供给者。从这一理论逻辑出发,并借鉴国际政策性金融的经验,本文进一步探讨开发性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务边界和监管改革。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 政策性银行 城镇化 基础设施融资
注:作者瞿强系中国人民大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作者王磊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本文为国家开发银行委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 立项的课题“开发性金融的理论逻辑”的部分成果。作者感谢在课题评审过程中,主要评委李扬、谢平、袁力、郭濂,以及阎庆民、贾康、钟伟、张承惠、高善文等人的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