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6期(总第8期)
发布时间:2013-12-27 13:25:00
简介:
作者:
专题
加快融资机制改革创新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潘功胜等
城镇化融资:历史、问题和改革 /巴曙松 杨现领
市政债券支持城镇化融资/徐忠 汤莹伟
公私合作伙伴机制:城镇化投融资的模式创新/贾康 孙洁
关于引入信托制度支持城镇化建设研究——基于土地制度创新的信托业务模式初探/刘向东
保险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熊志国
信贷支持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袁力
国际金融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国际比较/祁斌 查向阳等
金融实务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分析和政策建议/连平等
中国利率何处去?——利率市场化后政策利率的制定与操作/何东 王红林 余向荣
中国巨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剖析/孙明春 唐俊杰
加快融资机制改革创新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潘功胜等
潘功胜等
摘要:城镇化融资机制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供给机制。本文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背景,分析了未来一段时期宏观融资环境的变化,从城镇化发展和融资供给相互影响的基本关系出发,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融资机制有效性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从上述标准出发,本文在回顾我国城镇化融资历史过程和借鉴相关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镇化融资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确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升融资效率;二是深化土地、财税制度等改革,增强城镇化融资的可持续性;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城镇化融资的市场约束。
关键词:城镇化 融资 土地财政 市政债 地方税
注:本文为中国农村金融论坛内部课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发起。作者潘功胜系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课题组成员包括纪志宏、王宇、纪敏、唐滔、李健强、孙彬、杨丰、牛慕鸿、袁鹰。
城镇化融资:历史、问题和改革
巴曙松 杨现领
巴曙松 杨现领
摘要:目前通常普遍认可的市场预计是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70%,届时将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城市,从总量上,这10亿人的潜在金融需求将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它意味着与之相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资需求总量依然较大,需要一个跨时空的资金匹配机制来实现。考虑到这种潜在的融资需求以及现阶段融资、财税体制的种种约束,中国需要在融资工具创新和财税、土地、金融改革方面进行必要的突破,从而建立可持续的融资方式,使直接融资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融资、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土地财政
注:作者巴曙松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作者杨现领系华创证券研究所房地产行业分析师。
市政债券支持城镇化融资
徐忠 汤莹玮
徐忠 汤莹玮
摘要: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我国城镇化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但依靠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城镇化融资不透明,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亟待建立透明、规范、可持续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可考虑采用市政债和财产税相结合的方式,允许地方政府(城市政府)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市政债筹集资金,支持当前的城市化建设,同时完善相关财税制度安排,当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但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可监督、能问责的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体系需要一个过程,而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引入市政债的基本条件。因此,应认真研究在我国引入市政债券,以市场化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 融资 市政债 财产税
注:作者徐忠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作者汤莹玮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
公私合作伙伴机制:城镇化投融资的模式创新
贾康 孙洁
贾康 孙洁
摘要: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取得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如果仅仅按传统融资模式依靠财政资金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本文提出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解决城镇化过程的资金难题。首先,全面介绍了公私合作内涵;其次,阐述了城镇化过程中仅仅依靠财政资金的局限性;第三,简要说明了目前我国采用公私合作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结合已有做法,提出了采用公私合作的具体形式;第五,给出了成功采用公私合作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私合作 城镇化 投融资
注:作者贾康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作者孙洁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关于引进信托制度支持城镇化建设研究——基于土地制度创新的信托业务模式初探
刘向东
刘向东
摘要:本文站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全面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视角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机遇与空间,论述了信托制度在促进土地制度创新和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提出利用信托制度、按照信托理念实现土地规范流转,通过信托优势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开展农业产业信托基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托、融资租赁信托、全金融服务信托,参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针对人的城镇化的新需求开发信托产品,促进和巩固土地制度创新,推动土地合理再配置,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发展,积极稳妥地致支持新型城镇化,通过信托业务模式的有效构建,信托制度使得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得以保护,让农民以地权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成果。对信托公司而言,土地制度创新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助推器,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将开创信托公司业务转型与创新的新高地。
关键词:信托制度、城镇化、土地制度创新
注:作者刘向东系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兼研究策划中心总经理。
保险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熊志国
熊志国
摘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按户籍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为52%,正处于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期。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支柱和联接长期储蓄和长期投资的天然桥梁,可以在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本文讨论了城镇化同保险资金运用的双赢关系,对保险资金服务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挑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保险资金 城镇化
注:作者熊志国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信贷支持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袁力
袁力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国的城镇化实践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银行信贷仍将是我国城镇化的最主要的融资支持力量。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需要创新信贷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本文从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形势着手,通过对国内外融资支持城镇化的分析研究,提出加大信贷支持、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和支持重点。
关键词:城镇化 银行信贷
注:作者袁力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国际比较
祁斌 查向阳等
祁斌 查向阳等
摘要:根据国际常用的存量法统计口径,本文对G20国家过去23年直接融资比重进行统计分析。G20国家直接融资比重在这段时期总体呈上升态势,目前大多集中在65%-75%区间内,美国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超过80%。分析表明,金融结构与经济水平、产业发展阶段、法治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等因素高度相关且与之相适应,但各国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演进是一个普遍规律,更多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配置是基本趋势。与各国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也低于转轨经济的俄罗斯,以及人均收入不及我国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债券市场方面的差距超过股票市场。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金融结构
注:作者祁斌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执行院长,查向阳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委研究员。参与写作的包括殷索亚、吴志国、尹中兴和于宏巍。
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分析和政策建议
连平等
连平等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效应。利率水平上升有助于抑制投资、促进消费;利率上升和资金配置效率提高有助于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存贷利差收窄降低银行利润,银行向企业和居民让利;伴随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加快,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但利率市场化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宏观风险。银行、特别是小型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房地产业潜在信用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债务有进一步上升的危险;财政收入增长会因为银行业税收增速降低而有所下降。建议审慎、稳妥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并在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财税政策、重点领域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宏观效应 政策建议
注:本文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内部课题“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与国民经济的影响”的部分成果,课题报告经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课题组组长连平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组长周昆平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执笔人鄂永健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国利率何处去?——利率市场化后政策利率的制定与操作
何东 王红林 余向荣
何东 王红林 余向荣
摘要:通常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水平将由“市场决定”。但是,利率不是一个普通商品的价格,而是货币的价格。货币的价格如果没有一个“锚”,币值就会趋于不稳定。本文认为一个更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利率由央行货币政策和市场共同决定。货币政策的功能是为市场利率提供一个短期“锚”或目标利率,而市场力量则围绕这个短期锚利率决定“期限溢价”和“风险溢价”,从而建立完整的收益曲线。货币政策目标利率的制定,需要央行对中国经济的“自然”或“均衡”利率(即所谓泰勒法则中的r*)有一个理论的认识和经验的把握。中国利率何处去?一个简单的回答是,央行想要它去哪里,它就会去哪里。但是,如果央行对自然利率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就很难实现稳定币值的政策目标。本文对利率市场化以后货币政策如何制定和操作短期目标利率提出了一个框架,并对中国当前的均衡利率进行初步估算,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 利率市场化 自然利率
注:作者何东系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经济学博士;王红林供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学博士;余向荣供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学博士。本文只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意见。
中国巨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剖析
孙明春 唐俊杰
孙明春 唐俊杰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入选2013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的中国大陆企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在各项经营指标上的差别,来分析中国巨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发现,入选的中国非金融企业在股本回报率(ROE)、资产回报率(ROA)、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及人均创收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的指标上都远远落后于全球500强的平均水平,但杠杆率(或资产负债率)却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我们还发现,中国工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利润率对经济增长率高度敏感,令人担忧中国企业在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环境下是否还能保持盈利。因此,我们必须在市场准入、金融监管、资源与能源产品定价机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做更大胆的改革,尽快放松各类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措施,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和市场环境。
关键词:全球500强 企业盈利 国企改革 私有化
注:作者孙明春系上海博道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唐俊杰系香港大和资本市场有限公司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