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期(总第2期)
发布时间:2012-12-27 14:42:00
简介:
作者:
专题
用新结构经济学看未来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林毅夫
金融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再平衡/尼古拉斯•拉迪
深入市场化改革推动内涵式增长/——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分析展望与政策建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后刺激时期增长靠什么/彭文生
圆桌: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与中等收入陷阱
金融实务
中美两国融资租赁业的比较研究/廖岷
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研究/袁力 王和
宏观经济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张斌 熊爱宗
用新结构经济学看未来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
林毅夫
摘要: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任意特定的时刻是给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它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和最优产业结构。市场应该成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确保要素相对价格充分反映各自稀缺程度,同时政府也应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产业升级提供便利。如果能够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实现长期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具有保持8%增长的潜力,中国的产业升级将给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通过新马歇尔计划、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将有利于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带动发达经济体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 要素禀赋 产业升级 新马歇尔计划
注:作者林毅夫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金融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再平衡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拉迪
摘要:经济增长的再平衡是当前中国领导层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再平衡最重要的着力点在于金融系统的改革。而金融系统改革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引进复杂的金融工具,而是要减弱政府对存贷款利率依然较强的控制。利率扭曲的减弱,亦将有助于将过去十余年已经发展到不可持续的危险境地的住宅投资拉回到安全线之下。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是另一个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消费主导增长模式的重要举措。所有这些政策,都将增加国内居民消费支出,而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是中期内维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支柱。如果中国未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再平衡,中国经济体内危险的扭曲问题将会继续积累。
关键词:经济再平衡 利率自由化 市场化汇率 国内消费
注:作者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系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
深入市场化改革推动内涵式增长——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分析展望与政策建议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摘要:就近期市场热议的“中国奇迹”能否持续等问题,本文从中长期增长视角展开分析与判断。通过审视过去三十余年的我国经济,本文首先理清增长的各动力及其协同机制;并在现有约束条件下,讨论诸动力与机制的可能演变趋势,指出我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速面临下行考验。然后,本文提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和政策调整方面仍有很大空间,产业升级能释放动力能量并形成新的协同机制,从而驱动内涵式增长。本文进一步认为,内涵式增长的顺利过渡与实现必须将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资本积累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关键在于继续深入市场化体制改革。最后,本文从供给、需求及供需结合等三方面给出相应政策建议,并测算三种情景下我国2012-2025年的潜在经济增速。
关键词:杠杆率 金融危机 风险中长期经济增长 要素动力 协同机制 内涵式增长 市场化改革
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负责人连平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昆平系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报告由唐建伟、王宇雯执笔完成。
后刺激时期增长靠什么
彭文生
彭文生
摘要:经济增长应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供给面包括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需求面包括消费、投资、净出口。过去十几年,中国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转移同时发生。在人口红利阶段,房地产泡沫形成,货币与信用扩张;如果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遭遇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的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信用大周期拐点的迹象:银行惜贷情绪上升,外汇资产配置失衡形成资金流出压力。 为了应对未来十年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建议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改革:第一,降低垄断,为民间资本发展提供更多准入机会;第二,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财税等分配领域实施制度改革,降低分配差距;第三,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第四,通过金融改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金融风险;第五,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 供给面 需求面
注:作者彭文生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论坛理事会单位——中国平安集团共同举办的第67 期CF40“双周圆桌”上的主题演讲,CF40 秘书处整理,经作者审核。
中美两国融资租赁业的比较研究
廖岷
廖岷
摘要:本文试从融资租赁相关理论出发,比较分析中美两国融资租赁行业在发展及现状、监管模式、法律环境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剖析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层面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对当今中国融资租赁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融资租赁业 中美比较 发展对策 热点问题
注:作者廖岷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课题组成员还包括林谦、陶瑾宇、高一翔、王威、孙永。本文是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课题“中美两国融资租赁业的比较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由SFI 创始理事单位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委托、赞助,并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
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研究
袁力 王和
袁力 王和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地震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地震保险发展面临的五大难题。通过对比分析国际典型地震保险制度,本文总结了对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经验和启示。借鉴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基本定位、主要原则、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建议我国地震保险尽快启动试点,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地震保险 五大难题 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省域试点 与时俱进
注:作者袁力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和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本文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内部课题“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报告得到CF40 立项资助并组织专家评审。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张斌 熊爱宗
张斌 熊爱宗
摘要:本文建立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从供给渠道看,量化宽松政策会引发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并对中国经济的供给方造成负向冲击;从需求渠道看,量化宽松政策会促进中国出口增长并对中国经济的需求方造成正向冲击。实证研究显示:供给渠道下,量化宽松政策对进口商品价格有显著影响,对工业增加值的负面影响较小。由于没有考虑通胀与产出之间的替代关系,这里的实证结果会低估量化宽松政策对产出的负面影响。需求渠道下,量化宽松政策对出口增速有显著影响,但是由此带来的工业增加值变化很小。综合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对短期内的宏观经济带来的是负面冲击。
关键词:量化宽松 总需求 总供给
注:作者张斌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熊爱宗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