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速度: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增长动力何在

发布时间:2016-01-07 14:45:00
简介:
作者:林采宜 著

  

告别速度: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增长动力何在

林采宜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4月

  速度是中性的,快和慢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好与坏,但是,在两百年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迷恋于快速增长的兴奋,并因此承受“快速增长”给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秩序带来的困扰。当速度不可持续的时候,大部分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新发展模式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告别速度”或许是新的起点。


作者简介:

  林采宜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经济与金融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及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擅长宏观周期、产业经济和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的研究。


目录

前言 中国经济是否能重回高速增长时代

第一章 支撑中国经济奇迹的五个支点

廉价劳动力 
实际为负的储蓄利率和源源不断的外资流入 
可以行政权力征用的土地 
入世带来的全球消费市场 
要素资源和商品价格的双轨制 

第二章  制造大国优势不再
 
人口红利已不可持续
教育和生产率的优势尚待形成
利率市场化推升资金成本
要素价格市场化
环境之殇是改变增长模式及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房地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影响房地产周期的主要因素
中国房地产市场走步入下行周期

第四章  金融变局下的利率市场化 

中国理财市场地图 
中国式影子银行是怎样形成的
金融混业趋势愈演愈烈
金融混业对现有监管提出的挑战

第五章 下一个十年增长的动力何在

改革的制度红利
投融资体制变革促进金融市场化 
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产业升级
强国基因:人口和教育
消费驱动的增长时代

第六章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潜在增长率
 
经济进入转型期的标志
转型期影响经济增速变化的因素
中国在转型阶段的经济增速预测
如何评价经济转型期的增长绩效

附录A  工业化时间序列模型的典型性国家选取
 
附录B  日本城镇与城市规划简述

附录C  各省市明文取消/放松限购城市及政策要点(截至2014.8.12)

附录D  保险资管业务相关政策梳理(以时间为序)

附录E  2012年保险新政 

附录F  “中基协”首批私募管理机构前十名单 

附录G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部分标志性文件规范提要

附录H  混业监管国际经验与教训

附录I  证券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后记


前言

中国经济是否能重回高速增长时代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创造了全球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望尘莫及的增长奇迹——年均超过10%的GDP增长速度。在这个“奇迹”背后,是廉价劳动力、低储蓄利率、土地红利,还有商品和要素价格双轨制,抛开源源不断流入的外资和开放带来的全球消费市场不说,仅上面四项,就足以让一个“粗糙”而“疯狂”的经济模式一夜之间膨胀成一个瑕瑜交杂的庞然大物。

  2014年,中国的GDP总额达63.65万亿人民币,名列全球第二。

  增长的成绩自不待说,增长的代价也逐一显现。

  首先是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水资源方面,很多城市的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此,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

  虽然,在2007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了节能减排战略,但治污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尾部治理,尚未从生产方式变革这个根子上去解决污染问题。因此,空气和水源污染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解决。

  日本、西欧工业化国家的大量实践证明,污染问题靠“尾部”治理基本无效。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只能变革发展方式,依靠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再分配,也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和环境污染齐头并进的是资源紧缺。二十年来,计划生育制度、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双轨制,造成了另一个发展瓶颈就是资源短缺。

  从人力资源来看,中国计划生育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了人口抚养比,提高了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长期后果却是人口结构的断崖式急速老化。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人口自然年增长率从1.2%逐年下滑2005年的0.6%,而后在0.6-0.7%之间波动,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测算:2013年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幅度将逐年下滑,直至2030年后进入负增长[1]。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力资源还面临劳动人口教育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拉动生产效率的能力差距很大,如果将其生产效率指数化:小学为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们以31-36岁的成熟就业人口作为劳动力作为参照标准,目前中国的平均教育年限是9.1年,而同龄的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就业人口平均教育年限分别为13.5、12、9.6、13.2和13.4年,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甚至明显低于俄罗斯(后者为12.3年),仅高于印度、巴西和泰国。

  中国和德国、日本、韩国相比,教育程度的差别也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进而是彼此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地位的差别。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分工地位,首先要把出口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从资本资源来看,中国总储蓄率于2010年见顶回落,投资率也相应见顶,且投资的效率越来越低。全社会的税前资本回报率从2008年的27%下降至2013年的15%,而对微观投资主体更为重要的税后资本回报率,则从2008年的15%下降至2013年的5%[2]。全社会杠杆率则不断上升,总债务/GDP从2008年的170%上升至2012年的215%[3]。
 
图1. 资本回报率、总债务/GDP 

 
  
资料来源:《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白重恩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李扬等)

图2. 5000家企业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外资流入增幅逐年放缓直至2014年,对外投资总规模超过1400亿美元(其中资本流出1160亿美元,其余是第三地融资),首次超过外资流入(1195亿美元),中国开始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此外,在以往三十年的GDP锦标赛中,实现高速增长的代价就是加剧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短缺。

  商品要素双轨制、户籍制度和利率管制等制度红利和资源红利在连续三十年的透支之后,终于步入不可持续的困境。从这点意义来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出了问题,根子不在需求萎缩,而是遇到了供给瓶颈——资源供给的拐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迫使中国改变发展模式,这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转型的最重要的外部压力。

  所以,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


后记

  《告别速度: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增长动力何在》一书凝聚了大类资产配置团队最近一年多来的部分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站在周期转折点上的中国房地产》(吴齐华,王丽妍)、《从工业化进程看中国经济转型》(林采宜,时伟翔)、《从资源结构看中国经济转型》(林采宜,时伟翔)、《中国理财地图》(吴齐华)、《银子银行是如何炼成的》(吴齐华)、《影响日本房地产周期的关键因素》(王丽妍,林采宜)、《影响美国房地产周期的主要因素》(王丽妍,林采宜)等,把这些报告中的研究结论,按照新的逻辑和数据进行组合,是《告别速度: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增长动力何在》的雏形。因此,本书所呈现的研究结论,在其形成过程中,吴齐华、时伟翔、王丽妍做出了重大贡献,特此鸣谢。

  另外,特别感谢我的助理李一爽,在我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书中的大部分数据、图表都来自于他的辛勤付出。

  严格地说,这本书的诞生,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整个团队一年多对转型经济、房地产周期和金融改革研究成果的另一种呈现,是上述三位同事和我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为后记。

注:

[1]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2012年版。

[2]《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白重恩、张琼

[3]《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李扬等著